佛教思想命题

内容更新中


       哲学网首页    中国哲学命题目录    外国哲学命题目录    基督教思想命题    伊斯兰教思想命题    佛教思想命题

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

设置字体大小:


东晋僧肇《物不迁论》中提出的动静观命题。僧肇在《物不迁论》中,以《放光般若经》“法无去来,无动转者”为理论根据,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运动变化。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运动,而是通过论证运动不真实来证明“物不迁”,即“求静于诸动”,而不是“释动以求静”。“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物不迁论》)僧肇认为,常人以“昔物不至今”证明事物发生变化,这是从世俗的角度对事物本性的一种误解和颠倒,是“俗谛”。从佛教真理的角度看,“昔物不至今”正说明了“诸法不动,无来去处”。因为“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同上)在僧肇看来,要证明事物发生变动,必须是能在现在找到过去的事物,而过去则没有过去的事物。但“实际”情况是“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所以说事物是不迁不变的。僧肇还从因果关系论证“物不迁”。“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则不迁之致明矣。”(同上)由于有因而有果,可以知道果之前有因。但果不等于因,又说明因没有来到果。因既存在于果之前,又没有来到果,说明因是不迁的。因与果“性各住于一世”(同上)。经过这样的论证,僧肇便以“中观”的思维模式调和了“俗谛”与佛教“真谛”的矛盾,既谈真又不逆顺,既顺俗又不违真,所得出的结论便是“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既不否认以“天翻地覆,洪流滔天”为动的世俗看法,又不违背佛教“诸法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的真理,僧肇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理解了“物不迁”的道理。
僧肇对“物不迁”的论证,实际上是以事物运动变化的阶段性,否定其连续性,以因果的差异性否定因果之间的联系。这是错误的。但僧肇对“动”与“静”、“昔”与“今”、“因”与“果”关系的分析,对人们的思维还是有启发的。



看网友对 乾坤倒覆,无谓不静;洪流滔天,无谓其动 的精彩评论

我来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