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命题

内容更新中


       哲学网首页    中国哲学命题目录    外国哲学命题目录    基督教思想命题    伊斯兰教思想命题    佛教思想命题

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

设置字体大小:


东晋僧肇《物不迁论》中提出的动静观命题。僧肇根据佛教《放光般若经》“法无去来,无动转者”的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变动的。他说:“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物不迁论》)人们经常以“昔物不至今”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由于事物发生变化,所以今物不等于昔物,昔物不等于今物,因此说“昔物不至今”。而僧肇则以“昔物不至今”来证明事物没有运动变化。他说:“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同上)。所以,他得出结论说:“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同上)这样僧肇就得出了“物不迁”的结论。由于时间是物质存在的持续性,昔物与今物的区别正是通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表现出来,因此,僧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否定,必然导致否定时间的连续性和绵延性。他说:“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同上)在僧肇看来,要证明物质的持续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绵延性,必须是古中有今,今中有古。而由于“昔物不至今”,“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所以,今昔之间没有连续性。僧肇实际上是把世界仅仅看成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没有看成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因此,把时间仅仅看成是一些间断的点的集合,以昔物与今物的区别,否定了昔物与今物的联系,以古与今的差异性,否定了古今的连续性。



看网友对 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 的精彩评论

我来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