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命题

内容更新中


       哲学网首页    中国哲学命题目录    外国哲学命题目录    基督教思想命题    伊斯兰教思想命题    佛教思想命题

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

设置字体大小:


僧肇的《不真真论》中的本体论哲学命题。它是僧肇全部佛教理论的思想基础。僧肇认为,当时流行的各派的空观都有些偏执,正确地认识“空”,应是“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意即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空”的意义,一讲“非有”就一定没有这个“有”,一讲“非无”就一定没有这个“无”,而要从实质上来理解“空”的含义,即“有”和“无”都是不真实的存在,因此世界是“空”的。
僧肇这一命题的提出,目的是调和“本无末有”的理论与一般人认为物质现象是客观实在的常识见解之间的矛盾。在他看来,“本无末有”把“无”说得太绝对了,容易与一般人的常识对立起来,因而不利于佛教的传播。他主张,承认现象的存在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的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他举例说:“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僧肇从两个方面论证证物既是“非有”也是“非无”的道理的。一方面从佛教“缘起说”来论证物的“非有非无”,他说,现象既从“因缘”而生,因此它没有独立的本性(“自性”),是“非有”;同时,它确实又由“缘”而起,因此,又不能说它是不存在的,是“非无”的,故而得出“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的结论。
另一方面,僧肇从哲学上常讲的“名”、“实”关系来说明万物的“不真”。他认为,万物本来就是不真实的,叫它作“物”,从来就只是一种假的称号而已。在这里,僧肇否认“名”必须依赖于客观实在的物,否认“名”是一定客观事物的反映,得出“假号”的结论。其实这只是用一种更狡猾的手法来宣扬否定客观物质世界真实存在的唯心主义理论。
由以上可见,僧肇认为,佛经就是通过佛教真理观阐明“非有”的道理,又通过世俗的见解阐明“非无”的道理,从而把两者结合,一致起来。这种“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的“不真空论”,比起简单地讲“心无”“本无”等佛教唯心主义要精致得多了,因此,它的欺骗性也就更大了。



看网友对 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 的精彩评论

我来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