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命题

内容更新中


       哲学网首页    中国哲学命题目录    外国哲学命题目录    基督教思想命题    伊斯兰教思想命题    佛教思想命题

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

设置字体大小:


东晋僧人道安在《合放光光赞随略解序》中提出的关于事物本体的命题。自东汉末年支谶传译《道行般若行》开始,印度般若经典开始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佛教学者用玄学观点解释《般若经》,对经中所谓“空”的意义理解发生歧异,形成许多派别,即“六家七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本无宗”、“即色宗”和“心无宗”。一般认为,道安是“本无宗”的主要代表人物。以道安为代表的本无宗应用魏晋玄学贵无论的观点,把佛教般若空观解释为玄学“以无为本”的思想。道安认为,佛教般若讲成就佛的道有三种意义;如、法身和真际。如就是如那个样子,本末都如那样,无法使它不那样。佛兴灭绵绵恒常存在,自然而然无所依托,所以叫做如。法身就是一,是常清净的,既不可言其有,也不能言其无,故未曾有名字。法把一切都泯灭忘却,把各种区别都 消灭,纯白无污,是净,是绝对的恒常之道。真际就是无所执著,恬静不动,澄清而一切玄理尽在其中,无所作为但又能无所不为,万法有为而真际沉静无为。所以说,“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无所有是万物的真性。对于道安的“本无”思想,后人曾多次转述。《名僧传抄·昙济传》说:“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象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具体事物并不是从“虚豁之中”凭空产生,而是“元气陶化”,禀受形象而成万有,万有的变化也是“自然自尔”的。但在“冥造之前”却是“廓然而已”,“元化之前”是“无”,“众形之始”是“空”。可见,道安所讲的本无是指“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吉藏《中论疏·因缘品》),而不是讲“虚豁中能生万有”,或诸法本来是无。空、无是世界的本性、本体(“无所有者,是法之真性”),万事万物只是末。“名本无为真,末有为俗耳”(慧达《肇论疏》)。这与王弼所讲“以无为本”是一致的。



看网友对 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 的精彩评论

我来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