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双修
中国佛教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或称“定慧双修”,以此概括一切修习方法。智觊在《摩诃止观》说:“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意谓“止”“观”虽有先后之分,但并非两回事,两者是不能分离的,这是最圆满的修习方法。
“止”,梵文音为奢摩地,意为“止寂”、“禅定”等,谓止息记念,专心一境;“观”,梵文音为毗婆舍那,意为在“止”的基础上所发生的智慧。“止观”,即“禅定”和“智慧”的合称。天台宗把由定生慧视为修习的根本方法,故智觊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涂。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智觊撰《摩诃止观》宣扬“止”、“观”并重,是综合了南北朝佛教之特点。南北朝时,北方佛教多重禅法,南方佛教则隆义学,隋王朝灭陈,中国南北统一,慧思原为北方禅师,后来到南方,已开“定慧双修”和先河,智觊则继承而发挥之,从而打破了南北佛教各有偏重的局面。“止观双修”可谓中国佛教修行之一大改进。后来禅宗又从“体用”关系角度阐发止观即定慧学说,谓“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并以此作为本宗教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我来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