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命题

内容更新中


       哲学网首页    中国哲学命题目录    外国哲学命题目录    基督教思想命题    伊斯兰教思想命题    佛教思想命题

一切皆苦

设置字体大小:


原始佛教的人生论命题,即“四圣谛”中之“苦谛”说。一切皆苦也是佛教对人生价值作出的判断。“苦谛”的意思是讲包括人在内的众生的生命、生存就是苦。
佛教通常讲的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等无量诸苦,我们通常讲的是人生八苦,具体内容:1.生苦:指人的出生即是痛苦,十月住胎,如关在地狱之中,出生时,冷风触身,痛苦难忍。2.老苦:人至老耄,五官失灵,生命日促,渐趋灭亡,“日落近黄昏”写出了人迟暮的无奈。3.病苦:包括身病、心病,身心交瘁,让人痛不欲生。4.死苦:死有两种,一是终寿尽而死,二是意外事故而夭折,不管哪一种死,都给生者、死者带来巨大的悲伤。死者弥留之际对尘世的留恋,说明了他对死的恐惧。5.怨憎会苦:指互相敌对的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6.爱别离苦:与怨憎会苦相对立,相亲相爱的人却天各一方,造成情份别离的局面。7.求不得苦:人们的要求、欲望、喜爱往往得不到满足,造成痛苦。8.五蕴炽盛苦:它是一切痛苦的汇合点,即所有的痛苦都归纳到五蕴的苦。“五蕴”此指人身,包括身心两个方面,共五类构成人身的成分:“色”,指物质;人的肉体。“受”,指感官生起的苦、乐、喜忧等感情。“想”,是理性活动、概念作用。“行”,专指意志活动。“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五蕴与“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望、执著、贪爱)联结在一起就产生种种贪欲,称为“五取蕴”。这里“取”即执著是关键。有了五取蕴就会产生苦。在八苦中,五取蕴苦既是其他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
佛教不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把人生的苦加以扩大化、绝对化,宣传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间世界是火宅,是无边的苦海。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是佛教劝人解脱之语。
总之,“苦谛”是四谛中最关键的一谛,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正是由于佛教视大千世界为火宅,从而奠定了超脱世俗的思想立场。从一切皆苦的思想根源上说,它是奴隶制所造成的痛苦的一种曲折反映,是人民在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下的悲痛呻吟。同时,也应当指出,佛祖释迦牟尼对人生本质所作的判断是消极的、片面的。他把生理的痛苦和社会的苦难并提,并且把生理的痛苦置于首位,这就片面夸大了生理的痛苦,掩盖了社会苦难和阶级压迫的严重性,超阶级观念和消极思想是“苦谛”说的缺陷。



看网友对 一切皆苦 的精彩评论

我来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