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依得,始名为理
隋代佛教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在《大乘玄论》中提出的有关真理标准的命题。吉藏继承了印度佛教中观宗的学说和僧肇的思想,提出“无所依得,始名为理”的命题。佛教“二谛”说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学者接受了不同的说法,理解也很不相同。吉藏针对各种异说,强调二谛是一种言教,决不能执著为真实,应当“无所得”,只有“无所依得”,才能“始名为理”。
在吉藏看来,唯一的表彰真理的方法是“唯破不立”。吉藏把中国佛教历来的真理观归结为三种,称为“三重二谛”。他在破斥这些主张的基础上提出“四重二谛”说,以表达“无所得”的宗旨。他说:“他(师)但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谛。非空非有,始明真谛。三者,空有为二,非空有为不二,二与不二,皆是世谛;非二非不二,名为真谛。四者,此三种二谛,皆是教门。说此三门,为令悟不三。无所依得,始名为理(真谛)”。这里,第一重指成实宗的观点,成实宗认为俗谛有,真谛无,就事来说是有,就理来说无,有无并举。第二重指某些大乘学派,认为万物是有或空,都是俗谛,而主张万物既不是有又不是空,离开有无,无有无非,才是真谛。第三重是指摄论宗的主张,认为万物是有是空,或非有非空,都是俗谛,只有否定说有说空和非有非空两个方面,才是真谛。也就是说,非有非无是与有无相对,有无为“二”,非有非无为“不二”,,但“二”与“不二”也还是相对的,还是属于常识的看法,还是俗谛,只有超出这种“二”与“不二”的对立,主张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重是吉藏三论宗所主张的观点,认为非二非不二也还是没有超出有所得的范围,还是俗谛,只有“言忘绝虑为真”,即以达到不涉语言不关思虑的境界为真。真谛是不可言说的,不可思量,甚至不可思议的,即无法用通常的语言概念来表达的。吉藏在这里是用佛教中观学说的“双遣双非”法,用否定的方式来阐述“二谛”说。依据“四重二谛”说的次第,前一重所谓的真,就是后一重所谓的俗,只有到了“忘言绝虑”才是绝对的真。
由上可见,“无所依得,始名为理”的论点是通过“双遣双非”、“唯破不立”的方法来论证的。自此也可见,吉藏的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一种否定一切真理的真理观。吉藏认为绝对的真理是“言忘绝虑”的,但是,怎么会有离开人们的语言概念和思虑活动,另有一套言虑呢?这只能存在于吉藏的宗教构想之中。可见,吉藏的学说是一种与真理相对立的信仰主义的真理观。
我来说一句